2022年新课标发布!“大语文时代”正式来临!
2022年4月21日上午10点,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,介绍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情况。这意味着这次出台的新课标,将决定今后至少10年义务教育发展的方向。
其中,语文的课程标准变化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新一轮的讨论。不变的是,语文课时要求仍旧一直坚守在20%-22%,占所有课程总课时的1/5,同时在1-9年级全学段开设,这就充分说明了语文学科第一的重要性。
2022年语文新课标主要传递了三个重要信息,一起来看!
2011版的课标中,提出来“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,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……”我们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,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不少经典之作。
虽然老版课标已经把传统文化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,但是前几日的新课标从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,到近代的革命文化,社会主义先进文化,让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,以及民族自信。
所以,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就要进行成语、名言警句和古诗的积累。这也是一种文化的熏陶。让孩子从小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更浓厚的兴趣,发现中华文化之美。
01、从小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学的兴趣,可在睡前与孩子一起阅读传统书籍,例如唐诗宋词三百首、四大名著、传统寓言等,将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孩子。
02、寓教于乐,在趣味学习中普及传统文学,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《西游记》、《三国演义》等优秀电视剧。从小让孩子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、并在实践中具备运用、发扬甚至创造的能力。
强调综合性学习、跨学科学习、思辨阅读与表达,靠刷题拿高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。思辨性的阅读,思辨性的阅读除了在读,还要求你能够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想法,所以你要有思考能力,有思维辨别能力。
对比中国和美国的语文教育发现,我们的短板在于语文教学过度关注形象思维,而不重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。
而语文其实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,需要在语言理解和运用中逐步发展学生思维的条理性、深刻性。
所以,教育部在修订新课标时,把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之一。
这意味着只靠刷题学语文的时代彻底结束了,“重思考、重逻辑、重文化拓展”将是语文学习的核心。
01、为孩子教学活动中构建基础能力,综合运用手、眼、口、脑等多个方面,多感官协调配合更能促进大脑对知识的吸收。
02、从日常中发现真知,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多注意语言文字的运用,减少网络语言使用度,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,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。
整本书阅读得到重视: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,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,制订阅读计划,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;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,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,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,养成良好阅读习惯,提高整体认知能力,丰富精神世界。可见,新增的主要是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学段要求,概括如下:
第一年段:尝试阅读整本书,并向别人介绍;
第二年段:初步理解整书的主要内容,分享阅读感受;
第三年段:把握整书的主要内容,推荐并说明理由;
第四年段: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,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。
“2022版课标”相较于“2011版课标”创新地指出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,且要系统规整和整体安排,教材选文要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,要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教材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等。最高级的“学习任务群”叫做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,其实就是说以前孩子们上学不读书只是去学习的,现在我们把学习回归到读书本身,读书就是学习,学习必须读书。这就叫做整本书阅读。
01、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,多读优秀课外书,广泛涉及其他领域,多范畴培养孩子兴趣爱好。
02、给孩子规定读书时间,养成读书的好习惯,培养家庭读书氛围。
那么,新课标下如何学习语文?
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围绕“文化自信”“语言运用”“思维能力”“审美创造”等四大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,对于阅读和写作的要求进一步提升。未来小学语文学习需要重点关注:
1.训练孩子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;
2.提升孩子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;
3.加强孩子综合实践研究的能力。
今日提示:
5月3日,是世界新闻自由日。联合国大会于1993年12月20日作出决定,这一行动源于教科文组织大会,其1991年题为“促进世界新闻自由的决议”,承认自由、多元化和独立的新闻是任何民主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。